应对首都疫情变化,合力保障“最后一公里”配送
全文1546字,应对疫情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刘昀昀 校对/吴兴发
▲2022年11月23日,首都京客隆劲松店工作人员正在给蔬菜区上货。变化保障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目前,合力首都防控工作正处于最关键最吃紧的最后时刻。最新的公里新闻发布会显示,北京连续两天日新增感染者数破千,配送社会面病例波动式上升。应对疫情有关方面号召,首都因时因势、变化保障有度有效优化防控措施,合力切实让社会面慢下来。最后
防疫措施的公里升级,也给物资保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配送一方面,应对疫情受疫情影响,不少外卖小哥处在封控区域,不能正常到岗履职,部分商超也临时关闭,餐厅取消堂食。同时,大批居民转向线上下单订餐或购买生鲜商品,出现了一时运力不足、配送不及时等问题。物资线下渠道不畅,线上保供必然承压不少,责任重大。
自疫情暴发以来,北京经受住了多轮考验,始终平稳度过。这其中,完备高效、运转顺畅的保供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也在其中探索出不少经验。对北京的保供,广大市民是认可的,也是有信心的。但毕竟疫情来势汹汹,形势变化极快,相应保供模式的转换调整总需要些时间来适配当前的防疫措施。
而且,还需考虑到,在短时间内激增订单中,有些市民可能出于恐慌情绪,加大订单频次和购物量,这让本有些运力不足的电商平台,分发、调派物资更加捉襟见肘,从而出现送货时间延长等情况。对此,广大市民不妨多些理解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减少单日下单频次,也是在助力所需物资尽快到达家门口。
需看到的是,北京市商务局已经指导企业按平时3至5倍供应量做好备货,货源充足,品类丰富。当前的保供工作面临的问题不是物资储备不足,而是骑手紧缺。
“保供给”重要的是“保运力”,破解“最后一公里”配送存在的难点。这既需要发挥政府统筹调配的作用,也需市场主体积极有为,多想办法。政府可为保供人员建立白名单,提供“绿色通道”,出面整合、协调辖区保供力量,发挥最大合力。
从以往防疫经验看,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市场主体充分发力,承担着物资保供主力作用。从生产基地到市场商超、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从线上平台到物流配送,北京市的城市保供体系激发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和能动性,形成稳定有效的储备和供应,为北京全力守护好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交出了合格答卷。
面对此次保供压力,市场主体也可借鉴今年上半年的有益经验,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横向联结,打通不同行业、平台壁垒。比如,为缓解此次骑手紧缺压力,平台与餐饮企业、相关平台达成了员工共享合作,紧急为订单压力大的社区补充配送力量,在此关键时期,实现了人力资源调配最优解。
在11月23日北京市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据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介绍,此次疫情中,朝阳区统筹149家保供超市、3500余个便民网点加强生活必需品供应,加强“白名单”人员储备,保障运力。这些超市、便民网点是整个保供体系的末梢,也是市场力量的有机组成,把他们的力量调动起来,整座城市的保供就有了坚实的基座。
此外,也需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在末端配送、畅通供应链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目前北京有的地方已组建青年保供突击队等,他们中有社工、房地产经纪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大家一起为抗疫一线提供保障。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共建共享城市治理格局的生动实践。
这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不只是为应对一时疫情保供提供力量支撑,更是在织就更密更牢的民生保障网。政府统筹协调,兜牢民生底线,市场主体多方发力,畅通物资配送渠道,社区志愿者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传递温暖抗疫力量。如此,就能凝聚起全社会抗疫合力,以平稳有序的物资供应,筑就最大抗疫同心圆。
(责任编辑:热点)
- 易纲: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公募薪酬指引发布,基金经理至少用30%绩效薪酬自购
- 马斯克版“强制到岗令”,居家办公的理想与现实
- 相声演员孙越喊话太平人保平安,保险电销乱象何时休?!狂轰滥炸式营销背后:寿险电销连续三年下跌…
- 新西兰酝酿把投票年龄降至16岁,获最高法院支持
- 【利多兑现】6月USDA报告:美豆旧作出口上调,供应偏紧,南美产量上调
- 新东方找到流量密码:CEO钦点名师当主播,10万人涌入直播间,边学英语边扫货
- 王巍:数字化是发展方向,但没什么特别了不起,企业家不要给自己制造焦虑
- 宗校立:按部就班推进 今日择机低多美元
- 普华永道公布“2022年全球总市值百强”:苹果名列第一,三星电子跌至第22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重返3%上方 巨大分歧之下后市如何演绎?
- 教培三巨头,沉船求生
- 华彬红牛1元乐享难以顺利兑换,官方称会积极对接,但无人联系消费者
- 大冷门!中国男排以3比0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男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