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社论:创新机制需要企业主体的常态化参与
原标题:社论:创新机制需要企业主体的第财的常常态化参与
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人民币,经社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到了第12位。论创其中76%的新机研发投入来自企业,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制需主体主要来源。
近日,企业科技部、态化财政部印发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下称《方案》)。第财的常总体目标是经社,到2023年底,论创一批惠企创新政策落地见效,新机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制需主体各类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企业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态化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第财的常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
《方案》共有10项具体行动内容,包括推动惠企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等。“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作为第二项加以强调,可见在创新决策机制建设方面,对企业这个主体的高度重视,是要更加强调企业在创新中的话语权。
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人民币,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到了第12位。其中76%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相应来说,企业在创新决策机制建设方面也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企业是研发创新投入的主体,是项目组织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在科技创新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应该尽量多地参与进来,这是大方向。为此,《方案》强调: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沟通交流,开展问计咨询;构建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引导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能力;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指南编制中的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方向更多征求企业的需求和意见。
顶层设计和企业创新研发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顶层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但在具体实现路径上,企业有着更多的发言权。即使是在目前76%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的情况下,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依然较低,仅为30%左右。这其中原因很多,包括企业研发往往处在“一隅”、很难“谋全局”;在国家总体政策指导下,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而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
要形成整体合力很重要的方面,还是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突出企业的作用。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它们最知道创新的堵点在哪里,知道解决方案如何做到快捷、高效、低成本。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不是一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一些环节衔接上未能达到深度融合。
今后要按照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新标准加快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方向建设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对主要依托企业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予以支持。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有机结合。
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这是企业在“答题”;推动更多创新任务由企业提出,由企业作为研发主体为自己“出题”;取得成果并推向市场获得社会经济效益,这是“阅卷”。
无论是“答题”还是“出题”或者“阅卷”,都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离不开在创新方面的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创新方面的参与度、话语权,甚至有一定的“否决权”,是创新决策机制建设需要企业常态化参与的体现。
(责任编辑:热点)
- 重庆官方辟谣核酸检测造假,11月来多地出现核酸信息异常事件
- 文旅部等多部门:做大做强露营旅游休闲上下游产业链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
- 日企高管:“排除中国的”供应链不现实
- 搭上新能源快车,这个赛道站上“风口”
- A股领军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 英格兰队主帅:英格兰球员在首场比赛前将下跪
- 美最大互联网隐私案达成和解:谷歌同意支付3.915亿美元与美40个州检方和解
- 人民银行开展20亿元逆回购操作 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1700亿元
- 收评:北向资金净卖出20.46亿元 终结连续6日加仓势头
- 外媒:马斯克考虑解雇更多推特员工,这次是销售职位
- 泓德基金于浩成:聚焦新兴成长产业,把握产业发展“临界点”
- 湖北银行原董事长陈大林被开除党籍:违规放贷,数额特别巨大
- 高瓴失去耐心? 良品铺子遭遇清仓式减持